无锡中院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签署《物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潘唐玮 摄
梁溪区法院在一起执行案件中运用物联网智能称重系统处置一批废旧器材。 潘唐玮 摄
无锡中院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签署《物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潘唐玮 摄 梁溪区法院在一起执行案件中运用物联网智能称重系统处置一批废旧器材。 潘唐玮 摄
2010年,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落户太湖之滨的江苏省无锡市。经过十多年的磨砺,无锡形成了涵盖芯片、感知、传输、平台、应用与安全的完整产业链,不但缔造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首航之城”,而且开启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领航之路”,在世界物联网版图上烙下显著的“太湖印记”。
近年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开展物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战略合作,拓展物联网技术在执行领域的应用,初步探索出运用物联网促进善意文明执行的新路径。
■财产监管系统可实现“边查封边经营”
在执行中如何既能保证被执行人企业财产价值不减少,又能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月17日,春风拂面,油菜花开。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的华美电缆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华健带着记者走进了一间1.6万平方米的厂房,走到一台长约50米、高约2.5米的德国产尼霍夫铜大拉机前,华健高兴地说:“2020年11月11日,法院将这间厂房和厂房内的机器整体拍卖,经过多轮竞价我们公司买了下来,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优质资产。”
与记者同行的无锡中院执行局法官翁强说,眼前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原属于无锡市某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因担保被7家金融机构同时起诉,系列案件经审理后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总标的额约8亿元。无锡中院经财产调查,发现该公司主要可供执行财产只有4.4万平方米的厂房及相关机器设备,但该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并且是宜兴市铜加工行业骨干企业。
对于这样一家企业,无锡中院充分运用与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共同研发的“物联网查封财产监管系统”,在不生产经营的东厂区运用边缘感知系统、物联网监管系统对重要区域和重要资产进行实时监管,设备移动或外来拆除都会进行自动报警;对于西部生产产区,综合使用多种设备、运用多种感知技术,从10个维度实时监测库存产品数量的增减、品种的更换,低于或少于设定值系统就会自行报警。
上述执行方案实施后,因财产监管得力和企业生产经营正常,铜业公司整体资产的拍卖价达1.6亿元,溢价4000万元,远超采用物联网技术监管前第一次拍卖流拍价。
华健看过法院动态监控的实时图像,发现监控区域出现小狗小猫这样的动态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华健说:“法院运用财产监管系统,全流程、全时段、全方位感知和监管被执行企业的厂房、原材料、生产设备、成品等有价值财产,实现企业‘边查封边经营',这让我们有信心买下这间厂房和设备。”
在无锡中院执行指挥中心,通过观看演示,记者进一步感受到“物联网查封财产监管系统”的强大功能:系统通过前端物联网设备的轮廓体积感知、重量位置感知、状态感知、异常行为感知,尤其是通过物品精准识别感知技术,动态监管被执行企业厂房内全貌,并实时回传至后方监管平台。监管平台对厂房内的变动和异动不但能及时掌握,而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无锡中院院长钱斌深有感触地说,无锡中院在抓善意文明执行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保全特定财产”理念转变为“保全特定财产价值”,针对执行工作出现的堵点和难点,运用物联网技术,对被执行企业进行整体动态监管,真正实现“生产可延续、货值可稳控、查封可监管”,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充分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益,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司法服务。
■电子封条远距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执行现场
电子封条不是新鲜概念,物联网电子封条与一般的电子封条有什么不同?这种封条能不能成为善意文明执行的利器?
带着几分好奇,3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江阴市的某模具公司。近600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轰鸣,砂轮飞转,钻头旋转,钢花飞溅,一根根直径约20厘米的圆柱形H13钢,经过锯床、车床、钻床、热处理等程序,变成可用于太阳能等产业的铝挤压模具。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zonghexinwen/2021/0407/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