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19日讯(记者 谢露莹)今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拉开帷幕。
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符志民代表航天科工作了《把握数字经济机遇 创新商业航天发展》主题报告,回顾了“十三五”以来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进程,从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方面系统总结了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十三五”发展成果。
“五云一车”系列工程推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报告提到,通过推进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建设,构建以天基宽带互联网和天基窄带物联网为骨干联通的天基信息网络。虹云工程圆满完成国内首个全系统、全流程、多用户宽带卫星互联网通信试验,计划年内开展“低轨卫星互联网+5G+智慧船舶物联网”的多网融合应用,进一步探索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服务模式,为我国星地融合网络建设提供支撑保障。行云工程α阶段双星于2020年5月成功发射入轨并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成功开展了国内首次低轨卫星星间激光通信试验,多项天基物联网核心技术得到有效验证,计划于2021年完成行云工程β阶段组网建设,届时将实现小规模业务运营,初步实现天基物联网服务。
通过推进飞云工程和快云工程建设,实现临近空间的局域信息增强和快速敏捷组网,与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共同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式天空地信息网络格局。飞云工程已实现基于太阳能无人机平台的8000米高度局域网通信系统演示飞行试验,快云工程已圆满完成平流层超长驻空浮空器验证飞行试验。
通过腾云工程建设,实现可重复使用空天往返飞行,夯实进出空间能力,已完成我国首次组合动力模态转化飞行试验,实现了空天飞行动力技术重大突破。
通过推进飞行列车工程建设,突破超高速低真空磁悬浮各项关键核心技术,以航天技术实力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目前正在联合优势单位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协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航天科工实施“五云一车”系列商业航天牵引工程,旨在推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迈向体系化发展和全球化服务的新阶段。
快舟系列进入型谱化发展和常态化运行
报告还提到,高可靠、低成本、大规模进入空间能力是航天强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体现。航天科工持续推进“无依托测试、无依托发射、无依托测控”为显著特点的新一代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和常态化运行。
2018年9月,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国内固体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
2019年8月至12月,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年内先后完成五次商业发射任务,将12颗卫星送入轨道,并成功实现6小时内同一发射场两连发,刷新“最快”纪录。
2020年5月,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行云二号”01星和02星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五云一车”系列商业航天工程取得又一重大进展,作为航天科工天基物联网星座的首发星——“行云二号”正式展开在轨技术验证和应用测试。
记者了解到,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9次发射任务,创造了同一发射工位和同一型号火箭发射时间间隔最短纪录。正在攻关研发我国推力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吨以上。
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空间信息应用产业是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航天科工面向应急通信保障、农村偏远地区通信、海上通信等特殊场景应用需求,参与建设了我国海拔最高的6500米基站等多项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工程,累计建站1500余个;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卫星通信应用系统,装配模块化方舱医院,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力量;航天科工持续发力“北斗+交通”融合应用,实现了国内22个省市超过35万辆的“两客一危”、货运车辆在线服务。
航天科工秉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领航共建对全球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火箭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卫星产业园一期工程2020年底将具备年产100-200颗1吨以下通用卫星的能力。它们发起设立了“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卫星即服务产业联盟”“商业航天产业联盟”,持续推进商业航天技术和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在国家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航天云网上建立“商业航天专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不断升级。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zonghexinwen/2020/1020/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