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当大家谈起“万物互联”,多把这看作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如今,中国已计划在今年实现窄带物联网(NB-IoT)大规模商用,各个产业的工业云、物联网平台、智能硬件发展如火如荼,万物互联似乎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物联网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借助物联网抓取到的数据,企业可持续感知客户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动态、个性化的智能服务,获得增长新动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如下图)
不过和大多数新兴技术与战略一样,一定程度上,物联网在中国制造企业的应用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显示,虽然有72%的受访高管确信产业物联网将彻底改变其所在行业,但仅有20%制定了应用战略。在中国,已经开始试水开展智能服务的先行者,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验证阶段,收到的商业回报也很有限。
企业踌躇为哪般?
在对中国企业的调研中,埃森哲发现,阻碍企业利用物联网开展智能服务的因素来自需求、投资、外部合作和内部组织四个方面。
1
需求不确定性
物联网对业务和运营带来的影响,无论是服务提供方,还是需求方都在摸索中。需求方对物联网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不甚了解,物联网丰富的应用场景反而令企业迷失其中。而供应方缺乏客户所在行业的经验,设计出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满足的往往是“伪需求”,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客户支付意愿不高。
比如,某飞机制造公司高管就认为:“技术从来不是问题, 最困难的是根据应用需求来建模。模型建立要对生产制程和设备有深刻理解,并不断探索验证 ,需要一步一步来,不会像 B2C那样快, 这是工业的复杂性决定的。”
2
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需要在技术基础设施、人才招募和培养等方面花费不菲的支出,而智能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使供需双方都难以预估投资带来的财务和市场收益,降低了投资吸引力。另外,智能服务带来的一些全新商业模式,甚至连投资者也还没有深刻理解其价值和变现逻辑。
国内某电力提供商表示:“基于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也不成熟, 比如为B端用户提供的节能解决方案(比如:合同能源管理)也不够成熟,无法真正激发用户的支付意愿。”
3
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亟待改善
物联网应用服务的开发和营销需要围绕服务场景,并与相关的外部伙伴紧密合作。但目前,企业和外部伙伴的合作仍存在不少障碍,比如数据分享、知识产权保护、智能服务的投资与收益共享等。特别是数据分享的安全性,是合作伙伴最为关切的因素。
某设备厂商:“供应链的协同和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我们需要工业机器人供应商提供一些底层数据来配合优化制程,但供应商往往缺乏动力。”
4
企业能力准备尚需时日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企业还没时间充足准备就被席卷其中,这主要表现在:对新兴技术缺乏认知和掌握,与行业结合的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缺少复合型人才,响应速度和敏捷性不够,内部数据孤岛等等。
“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分析应用。但仅靠IT部门来推动是很困难的,数据的应用需要运营部门的紧密配合,但运营部门往往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需要培养靠数据决策的思维方式。”国内某领先电气产品制造商如是说。
从硬件式思维到服务思维
传统意义上,硬件是生产制造的核心,这让大家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一些企业也仅仅是将物联网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补充,以为在产品和生产线多装些传感器就万物互联了。
其实不然,用这种小修小补式的“改良”举措,仍然是“硬件式思维”。在软件定义网络、定义硬件、定义服务的年代,硬件产品的价值不断向服务和软件迁移,硬件产品给客户带来的价值远超过硬件本身。制造业所要做的不只是提升内部效率、优化产品,这是“量”的改善;更重要的则是通过物联网,开拓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挖掘新的收入增长来源,这才是“质”的飞跃。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zonghexinwen/2020/100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