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有点味道厕所革命 这个物联网的刚需市场有多大

来源:物联网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5 2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有三急,内急、性急、心急,也有说法是尿急、屁急、便急。无论从哪一种说法来看,上厕所就没有不急的。 当然,最尴尬的是,内急来了,却找不到厕所。即使找到厕所后,急匆匆

人有三急,内急、性急、心急,也有说法是尿急、屁急、便急。无论从哪一种说法来看,上厕所就没有不急的。

当然,最尴尬的是,内急来了,却找不到厕所。即使找到厕所后,急匆匆跑去厕所的时候却发现无空坑位可用,憋得更着急。所以,如厕对于人这种需要排泄的动物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么解决如厕这个刚需问题的思路,大致都脱离不了找厕所、找坑位、蹲下等几个步骤,我们也看到了在很多地区都实现了智能厕所、智能公厕的试点项目,但是市场依旧有待深度挖掘。

智慧厕所如何智能化?

先抛开家庭厕所,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露天厕所,到水冲式公厕,一路发展到本世纪的现代公厕,直到近些年,智慧公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所关注的设施项目。

目前来看,公厕使用上所存在问题包括人流量大、排队耗时,环境脏乱差,管理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存在已久的问题,市场上关于智慧公厕的主要解决方案是通过物联网感知、传输、平台到数据结果反馈等四个方面进行铺设(大体架构如下图)。

根据上面的架构拆解来看,智能公厕解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和管理上的智能化。

在用户需求上,通过APP可以寻找附近的公厕后,可以实时了解相应公厕的坑位,避免人流过于庞大耗时,同时在纸巾、换套马桶盖也满足了绝大部分用户在卫生上的需求。

当然,相比于用户如厕最基本的需求,公厕环境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用户吐槽以及关心的内容。

首先是环境监测管理,虽说公厕有味道是正常现象,但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是相当必要的,通过气体(硫化氢/氨气)传感器实时监控相关有味儿气体含量,利用除臭机、排气系统降低气体含量,保证空气质量。同时,在温度和烟感传感器的实时监测下,同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对于提升公厕的管理效率,除了上面所说的环境管理和垃圾桶资源管理,目前部分智能公厕也应用到了相应的智能电表和水表来进行资源水平监测,后续可用于高、低峰时期资源的合理分配。

另外,作为一个猜想,智慧厕所有没有可能会成为智慧医疗的一个内容补充?

周知,人的健康可以从排泄物中部分重要成分含量得知。在马桶含水量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高灵敏度的水质传感器对人体排泄物基本成分进行含量分析,实时反馈相关人员的基本健康状态。

数十亿的智慧厕所市场

往高大上来说,在过去的200年中,现代公共卫生设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年,厕所由此成为延长人类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公共卫生设施方面每投入6元,在节省医疗费用和提高生产力方面平均能得到42元的回报,回报率为1:7。

往小了说,根据统计,每人每天大概花费15-20分钟在"方便"上,人的一生中,大概有3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

所以,虽然人们并不愿意提及厕所,但是作为城市建设以及人类的刚需,公共厕所的数量在逐步扩大。

虽然同为一线城市,而且发展时期和年份并不相同,但是从北京和深圳公厕数量建设方面,可以发现,公厕一直以来都是文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要素。

1949年时的北京,全市公厕仅有500余座。

而到了2018年,北京市公共厕所数量达座,在特大城市中保有量世界第一。按照设置目标,在四环路以内,每平方公里就有20座公厕,人们步行5分钟内就能找到厕所。

2013年的深圳,全市公厕数量仅有2590座,在《深圳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2012-2020)》中提到,在2020年前,深圳将会新建公厕827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深圳的整体数量不及北京,但是按照密度来对比的话,差距就会小很多。

同时,从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制定的《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三年内全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5.7万座,其中新建3.3万座,改扩建2.4万座,截止到2018年,全国共完成建设旅游厕所座,其中新建座,改扩建座。

据悉,当时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厕所革命补助,累计安排资金达到10.4亿元,各地安排的配套资金超过200亿元。

就在2017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重点强调了利用科技支撑推动厕所革命,他表示,用科技加速厕所建设、完善厕所管理、优化厕所服务。用新技术建设生态环保、循环节能厕所,不断提高厕所品质。如广泛运用管理科学进行厕所管理,提高厕所管理水平。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厕所服务。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zonghexinwen/2020/0825/722.html

上一篇:5G时代 看达米科技在物联网浪潮里风生水起
下一篇:物联网融合优势+生物安全政策红利 海尔生物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