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改造与升级。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广泛传播,继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之后,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逐渐成为我国图书馆的新形态。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自己的见解。
智慧图书馆的早期定义,是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提出的。艾托拉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移动图书馆服务,以位置感知技术为基础,能够帮助用户查找所需文献、资料。华侨大学的严栋则从技术支撑的视角,指出图书馆的智慧化运作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设备。从智能建筑的角度,陈鸿鹄指出智慧城市下的图书馆,是通过在建设中应用智能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和管理的高度自动化。他认为,智能图书馆也是数字图书馆。另外,还有学者从人文学、服务社会等诸多视角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概念界定。
综上,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新型图书馆模式,其基于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用户服务视为核心,通过实现用户、图书馆、图书馆资源的广泛、高度互联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
二、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智慧图书馆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根据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整理,笔者将其基本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立体互联。得益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智慧图书馆实现了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资源的广泛、立体互联,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在智慧图书馆的环境下,各种数据、信息得以汇聚、转换、融合,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实现泛在的深度互联。(2)高效、智慧管理。现如今,随着各类型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图书馆内基础设施的负荷日益加重,服务体系的信息量、运载量也在不断增加。智慧图书馆的出现,为图书馆的高效、智慧管理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借助智能信息系统,图书馆物理环境的日常维护得以高效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的借阅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对用户行为进行定期跟踪等为其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下,由于馆藏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指标不适宜,一些历史悠久的珍贵馆藏资源被损坏,从而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损失;而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能设备会对这些指标展开实时监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对这些指标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保证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处于最适宜的环境。(3)全面、智能服务。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保障体系更为完善,业务流程更加高效。例如,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图书馆后台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特征与实际需求主动向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还包括三维实景地图导航服务、语义智能搜索服务、机器人服务等,从多角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
自从我国引入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各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纷纷引进相关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朝着智慧图书馆的模式发展。2015年,我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在深圳建立,该图书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基于成熟的行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应用,构建了图书馆智慧平台,率先探索实践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变。自此之后,我国图书馆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创建智慧平台,向智慧图书馆转变。
与此同时,在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支撑体系方面,支撑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规范标准亟需建立。目前,我国对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也刚刚开始,对于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与完善。同时,以广泛互联为重要特点的智慧图书馆需要构建统一的标准以实现不同异构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与融合,这就对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及其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图书馆行业联盟发展缓慢,相关标准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成为阻碍我国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障碍。此外,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而一些图书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支持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使得智慧化转型道路受阻。其次,在人事方面,随着传统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工作人员同样需要转变观念,提升能力。目前,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多图书馆存在工作人员观念陈旧、相关知识储备匮乏,缺少主动服务意识等现象。因此,随着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推进,亟需培养一批具备相关素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最后,在用户方面,一是一些用户在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使用上可能由于自身素质原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无法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造成智慧服务的浪费。这间接对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可能对用户的个人隐私以及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qikandaodu/2021/0308/1453.html
上一篇:物联网在我国铁路运输领域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物联网自动化物流设备的设计和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