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物联+大数据,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利器

来源:物联网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8 05:5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据环保部统计公告数据,截至2017年2月底,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据环保部统计公告数据,截至2017年2月底,7个督察组向7地交办环境问题举报件,立案处罚企业共6310家,拘留265人,约谈4666人,问责3121人。由此看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毋庸置疑且问题不少[2]。然而,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工作量增长的脚步,特别是从事一线现场执法检查工作的环境监察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若不及时寻求破解之法,在现行的“环境保护态势”下,环保监管上的风险和压力不小[3]。

1 环境监管普遍问题及国内外技术现状

1.1 普遍存在的问题

(1)监管全覆盖难。抓大的企业、污染重的企业是普遍做法,但众多的小工厂小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给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留下的滋生的空间。

(2)监管不及时。环保设备未运行时,如何第一时间发现,靠企业自行告知?或者告朝阳群众举报?显然是不可靠的,而盲目的突击式、夜间检查,同样存在漏检问题,特别是夜间的“飞行检查”是以工作人员的“牺牲”为前提的突击检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4]。

(3)对监管对象缺乏梳理。人员少,工作量繁重,导致现场执法检查往往也是“快餐式检查”,企业的主要生产工艺是什么?主要产污环节是哪里?主要污染物是什么?主要污染治理设备是什么?...等好多问题是不可能全部都被记住的。

(4)现场执法检查效率低。由于企业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导致各家企业的台账资料也各不相同,不完整,不规范普遍存在。现场难于第一时间拿出所需要的全部台账资料,使原本就不充足的检查时间消耗在台账资料查找上了。

(5)实时监管成本过高。在技术上我们已经在大企业、重点企业身上实现了“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但由于建设成本问题,往往也仅限于这些企业、重点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让所有企业都实现如企业、重点企业一样的实时监管也是迫不及待的事情。

1.2 问题解决思路

《纽约时报》早在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大数据与空气质量的相遇使得空气质量指数预报成为了现实,那么大数据与新形势下环境监管相遇又会收获什么样的智慧?能解决实际监管中什么问题?笔者工作之余动手设计了一套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库+数据分析系统,并实际加以应用。

1.3 国内外技术现状

(1)国内现状。大部分国控、省控的重点企业的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基本上都实现了在线自动监测,全国大部分省市的环保部门也建有“智慧环保”系统,但仍存在许许多的“小”企业无法有效的自动监管,也有许多“智慧环保”系统因跟工作结合度不够而被半闲置、半荒废中。

(2)国外现状。在水和气的监测设备上有较稳定、较先进的企业和设备,比如:美国的哈希(HACH)、赛默飞世尔(Thermo-fisher),德国WTW、日本岛津等公司在水和气项在线监测上均有较成熟稳定的监测设备和方案,但由于需要引进,导致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大大影响系统的全覆盖,只能在重点企业里使用。

2 系统的建设方案

环境保护目前需要保证的底线是达标排放和程序合法,达标排放最终是靠污染治理设施来保障,本系统也正是通过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进而保障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程序合法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审批情况、验收情况、执法检查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一厂一档”的台账资料,从而及时的发现掌握企业的程序合法情况。目前在技术的层面上实现所有企业的在线监控是没有问题的,阻碍实现所有企业安装在线监控的问题是经济成本,所以对成本的控制是能否实现所有企业在线监控的决定因素。

经济性: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简便方案,以降低单件成本,最终以实现所有企业全覆盖为目标。

管理智能化:提供各种智能的预警、告警,便于有针对性的环保监管,使有限的管理人员发挥最大的监管职能。

2.1 软件方案

得益于前些年互联网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各种系统平台的网络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和实现,其市场和报价也较公开、透明,故不重点论述,仅根据日常使用需求,设计了数据存储系统、数据智能分析系统、WEB展示系统。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qikandaodu/2020/0918/859.html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对工业4.0的影响
下一篇:新工厂信息化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