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谈智能物联技术在雷电预警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来源:物联网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1 18: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1.1 研究雷电计数仪的目的 在电力系统中,雷电放电产生的雷电过电压或大气过电压,会造成输电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配电装置等的绝缘发生故障,从而引发停电事故[1],对人

1 引言

1.1 研究雷电计数仪的目的

在电力系统中,雷电放电产生的雷电过电压或大气过电压,会造成输电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配电装置等的绝缘发生故障,从而引发停电事故[1],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巨大财产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由于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因此,在现代电网建设中[2],配备了大量的防雷设备和实施,比如接闪器、波阻器、波阻隔离器、复合绝缘横担等防雷产品,有效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掌握这些防雷设备设施在电网中运行的有效性,就需对电网运行状态和雷击数量、时间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因此就有了记录雷击数量、时间、落点等信息的设备——雷电计数仪。

1.2 智能雷电计仪在电网防雷领域中的优势

伴随着中国电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电网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网系统运行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同时,随着线路的增长和杆塔数量的增多,每次巡线都需要人工逐项检查每级杆塔的雷电计数器的数据,效率低下,繁杂异常。

传统的雷电计数仪是直接安装在避雷器的下引线上,用指针计数雷击,无法记录雷击时间,最大的计数也只有9次。需要读取雷击数据时,须用望远镜或者上杆塔去读取数据,极大的浪费了人工。

而新型的智能雷电计数仪摆脱了传统的雷电计数仪的设计,基于433M无线通信方式并且采用了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的雷电感应端与的主机之间采用分体式设计,并且不需要上塔读取数据,只要在主机的通信范围内,用手持机与塔上机进行通信,即可收集相应的雷击信息,解决了工人巡线难的问题。

1.3 现代智能雷电预警监测系统

现代智能雷电预警监测系统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3],如图1所示。利用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监测和记录被监测杆塔被雷击参数(雷击地点、雷击时间、雷击数量等),智能雷电计数仪(手持机)作为交换信息载体,通过上位控制计算机上将雷击信息上传到云服务器,便于管理者在手机APP上进行监管和查询,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2 技术方案

2.1 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的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2.1.1 智能雷电计数仪工作原理

雷电的放电都是瞬时放电,放电时间时间短、电流大,直接耦合会带来很大的破坏。雷电波形如图2.1所示。

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的雷电感应端通过非物理接触——电磁感应的方式形成感应电流,再经过电路整形、编码,然后通过通讯模块传送出去。

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的主机接收到感应端的通讯信号后,经解码电路,解析出相应的雷击信息,并由MCU进行解模糊和恒虚警处理后保存到存储器中。当主机收到来自手持机的查询及控制请求时,及时将存储器中的雷击信息发送到手持机上并响应手持机的控制操作。

2.1.2 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的技术要点

(1)低功耗、脉冲收发技术

智能雷电计数器(塔上机)选用优质的、高可靠性的低功耗芯片,并在接收、发射电路设计上采用脉冲宽频收发技术,用使能信号控制收发系统工作如图2.2所示。这样的设计让设备电池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年以上。

(2)远距离双无线通讯

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与感应端、手持机之间采用无线FSK通讯技术,抗干扰能力强,省去了各单元间的连接线缆,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采用FSK(Frequency-shift keying)通讯技术(如图2.3所示):频移键控——用数字信号去调制载波的频率。是信息传输中使用得较早的一种调制方式,它的主要优点是:实现起来较容易,抗噪声与抗衰减的性能较好。广泛应用于中低速数据传输中。

图2.3 FSK调制波形图

感应端和主机的最大通讯距离为≥300m

塔上机与手持机的最大通讯距离为≥1.5Km

(3)具有较强的组网功能

图2.4 LORA系统架构

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相互之间采用LoRaWAN?通讯技术。LoRaWAN?定义了网络的通讯协议和系统架构,而LoRa?物理层能够使长距离通讯链路成为可能(如图2.4所示)。协议和网络架构对节点的电池寿命、网络容量、服务质量、安全性、网络的各种应用服务质量等影响最大。LoRa?是基于线性调频扩频调制,它保持了像FSK调制相同的低功耗特性,但明显地增加了通信距离。LoRa?的优势在于技术方面的长距离能力,这样各智能雷电计数仪(塔上机)之间就具有了组网功能,实现信息共享,在不依靠公网的情况下可以将信息传递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组成了一个自己的雷电预警监测网络,手持机只需与网络中的任一塔上机连接,就可查询和控制网络中的任一塔上机。

文章来源:《物联网技术》 网址: http://www.wlwjszz.cn/qikandaodu/2020/0801/541.html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食用菌远程监控系统设计<sup>*</s
下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